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洛阳健惠科技全体员工祝大家重阳节快乐,长长久久,大吉大利!

浏览次数:3471 发布时间:2018-10-16 09:59:13

   “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同时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老年节

       所谓“重阳”,重是再二之意。按照《易经》的说法,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是两阳相重,九九又与“久久”同音,因此古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寓意长长久久,大吉大利。


      历史上首次出现重阳的说法,见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远游》,其中有一句是:“集重阳入帝宫兮。”这表明当时楚国王宫里已经有重阳的习俗。




      到了汉代,农历九月初九庆祝重阳节的习俗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固定下来。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汉高祖刘邦和他的宠姬戚夫人喜欢在九月重阳时节于长安宫边饮菊花酒边对弈下棋,后来戚夫人被刘邦的正妻吕后害死,其贴身侍女贾佩兰被驱逐出宫,就将重阳这一习俗流传至民间。

      另一种说法则是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成仙之人,他收了一个徒弟叫桓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乡汝南将有大灾祸发生,你赶紧让家人都把茱萸绑在胳膊上,登高山喝菊花酒,可以破解此难。桓景依法照办,果然躲避了灾祸,从此九月初九以重阳节驱邪避灾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


      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时重阳节已经成为官定的重大节日之一。唐顺宗明确规定,每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初三以及九月初九为三大节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选旅游胜地赏景为乐,而且过重阳节这一天朝廷是给官员们赏赐的,也就是“带薪休假”。


      到了宋代,重阳节发展到顶峰,当时的南宋朝廷规定,九月初九重阳之日,皇帝要专门出行游乐一番。到了明代,重阳节这一天皇帝需要亲登万岁山登高揽胜。


 
       到了近代以后,重阳节出游的功能逐渐减弱,而九月初九的长长久久之敬老含义逐渐增加,最终变成了中国的老人节。


 在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重阳节具有各种习俗。


      重阳节首先是菊花节,重阳之日正是菊花盛开之时。从汉代开始就有欣赏菊花的端倪,到了唐代重阳赏菊发展到了顶峰,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无穷菊花节,长寿柏梁篇”,说的就是重阳节。菊花被人称为“延寿客”,这样吉祥的当季花朵必然在重阳节这样的大日子出现。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同时也是茱萸节,自从汉代有了绑茱萸在身上可以辟邪的说法之后,每逢重阳大家都要插茱萸以驱寒辟邪。汉代开始,向百官免费发放茱萸成为制度,唐代不仅给官员免费发放茱萸,还连带茱萸发放饮食。茱萸被称为“辟邪翁”,免费发放给官员也可以视为某种福利。


佩戴茱萸




       登高节是重阳节昔日最重要的载体。按照古人的理解,越高的地方阳气越重,因此重阳之日最适合登高。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和手下孟嘉等人重阳节登龙山赏景饮宴。孟嘉酒醉之后饱览高处风光,自己帽子被风吹掉了都不知道。这在古代可是非同小可,帽子被视为一个人的头颅,孟嘉“脑袋”掉了还贪恋景色,被人写文章讥讽,不过孟嘉也不是等闲之辈,立即写文章回敬讥讽者,文采获得满堂喝彩,此事传为美谈,是重阳节最著名的典故,在后世李白、辛弃疾等人的诗词里均有出现,重阳节由此也被称为落帽节。



       同样是因为登高节的缘故,重阳节也成全了重阳糕。重阳节必吃重阳糕,即是取“糕”与“高”同音之意,重阳糕以稻米粉或粟米粉蒸制,有的还在上面装点上狮、虎、鹿等图案,并在糕点上点缀石榴、枣、栗等应季果子,还插上五色小旗,以寓意吉祥。所以,在宋代的时候重阳节也属于半个儿童节。在重阳这天,宋人要在早上天亮时分把重阳糕放在儿女额头上,连说三遍:“愿我儿百事俱高!”





重阳糕


      重阳节还是女儿节。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民间有已经出嫁的女儿在重阳节回娘家的习俗。



重阳节目前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敬老。在成为法定老人节之前,广西壮族一直将重阳节视为祝寿节,风俗之一就是年满60岁的老人在重阳节那一天,他的晚辈都要给老人的寿粮缸里添加粮食,直到填满为止,壮族人认为,这一缸满是后辈孝顺亲情的米,老人吃了以后能够延年益寿,消灾去病。


 关于重阳,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公元675年重阳,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适逢其会,酒酣耳热之间,阎都督建议出席宴会的众人为滕王阁题词以助酒兴,旁人都知道阎都督这一倡议是要让自己的女婿如众星捧月般拔得头筹,因此纷纷推辞。只有王勃不明就里,不识抬举主动请缨。阎都督很是讨厌此人的不识趣,拂袖而去,只是随口要仆人等王勃写出文章后通报他一声即可。而当仆人向他报告,王勃已经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听了大惊失色,脱口而出:这是天才之作,当后世不朽。他立即返回,将王勃尊为贵宾。从此,王勃这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



     与重阳交相辉映的历代诗作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们准确勾勒了重阳节的人心与真情。登高也好,敬老也罢,所谓重阳之日,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正是千年以来人们对重阳之日寄托美好愿望的写照。



分公司网站| 招商合作| 客服中心| 人才招聘